close

央行在36日 宣布再調降重貼現率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半碼(0.125%),這是自去年12月底來第三度調降貼放利率,有人則質疑台灣是否漸漸步入日本零利率的後塵,同時也擔心台灣陷入流動性陷阱。

流動性陷阱的觀念在最近四年一再被提出討論,可說是拜克 魯曼 教授對日本批評之賜。這觀念源自凱因斯對1929年至1933年經濟大恐慌的觀察:在利率非常低時,貨幣供給增加並不能降低利率,此時貨幣政策無效,財政政策才有效。而克 魯曼 教授指出,日本接近零利率的經驗,已陷入凱因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,此時再增加貨幣供給,所能降低的利率有限。而事實上,日本自1997年之後,重貼現率就一直在1.5%上下徘徊,且貨幣增加幾乎也無法再使利率下跌,正是流動性陷阱的特徵,所以克 魯曼 教授鼓勵日本政府用擴張性財政政策,以挽救日本經濟。

所以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包含二部份,一是要利率水準夠低,二是在此夠低的利率時,貨幣供給增加但利率卻不下跌。就第一點而言,台灣重貼現率為4.250%,擔保放款融通利率為4.625%,並不符合第一點所謂的利率夠低,所以並不是流動性陷阱。這也可以由美國在1990年初例子得知,當時美國陷於信用緊縮,聯邦準備銀行為刺激景氣,數度調降利率,當時利率只有4%,但並沒人說美國正陷入流動性陷阱,所以以台灣目前狀況說有流動性陷阱似乎言之過早。至於未來台灣利率會不會更低到日本的1.5%,目前不易判斷。

就第二點,貨幣供給增加,利率卻不下跌而言,這並不是「流動性陷阱」,而是稱之為沒有「流動性效果」,但這沒有流動性效果可發生在任何利率水準中,只有當這消失的流動性效果發生在低利率水準時,流動性效果才成為流動性陷阱。美國在1990年代一直探討貨幣政策有沒有流動性效果,但不是討論有沒有流動性陷阱。

如果台灣目前沒有流動性陷阱,那大家常說的利率下跌,對經濟毫無助益,又是什麼意思呢?

凱斯也談到了這現象,但卻常為人所忽略了。這種利率下跌,投資卻不增加可以稱為「投資性陷阱」。因為企業成本下跌了,企業家卻不增加投資,違反常理,故凱因斯認為這是另一個陷阱,產生這個陷阱的原因是投資人對未來沒有信心。投資人沒信心,即使利率再下跌,投資也不上升,這投資性陷阱可說與台灣目前狀況頗相符合,是當前台灣最大問題,其實也是日本的問題。

如何由其他資料佐證投資陷阱的存在,也就是如何佐證大家的確沒有信心呢?這可由貨幣供給量的組成份子來看。貨幣供給組成份子包含「強力貨幣」與「貨幣乘數」二項,強力貨幣主要是銀行的存款準備,而貨幣乘數則包含人民對未來預期的反應。當央行採用降低存款準備率,公開市場操作等極力釋金的動作,這只使銀行的存款準備增加,再使強力貨幣增加,但代表人民信心的貨幣乘數卻未見起色,反而持續下跌,由於這後者力量較大,二者相乘使得狹義貨幣供給額MJB仍然下跌,貨幣乘數的下跌正反映人民對未來看法趨向保守謹慎,也就是為何有投資性陷阱的原因。

所以用投資性陷阱來描述台灣的問題,可能更為恰當。民眾對未來看法趨向保守謹慎,才使得貨幣政策逐漸不靈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